官商秘史(更新至600章)_分卷阅读25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域名并非永久域名!随时会关闭!请到→→→点击这里

   分卷阅读253 (第2/3页)

道)各国的安全,因总领两道,遂号都护,此后“都护”就成为西汉派驻西域的最高长官的正式官名,西域都护官秩二千石,相当内地郡守,其下设副校尉、丞、司马等属吏,西域都护的设置,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民族间的团结和经济文化交流,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同时,因其在当地实行屯田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域农业生产的发展。王莽时期撤除,东汉或设或撤,安帝永初元年(一零七年)撤除。

    西汉时期,今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即今新疆以及更远的地方,统称为西域,这是广义的西域,狭义的西域,仅指今新疆天山南北,即玉门关、阳关以西,巴尔喀什湖和葱岭以东,准噶尔沙漠以南,西藏高原以北的地区,西汉初,这里有三十六个小国,后又分为五十余国。

    西域诸国以天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绝大部分分布在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周边,塔里木盆地南缘有且末、小宛、精绝、扞弥、于阗、皮山、莎车等国,被称为“南道诸国”,在盆地的北缘有危须、焉耆、尉犁、乌垒、龟兹、姑墨、温

    宿、尉头、疏勒等国,被称为“北道诸国”,在盆地西南、葱岭一带有蒲犁、无雷等国,在盆地的东端有楼兰,后称鄯善。这些国家语言不一,习俗各异,互不统属,人口少则几百,多则数万,一般为几千人到两三万人,龟兹人口最多,才八万人,它们多以城郭为中心,居民多从事农牧业,少数国家逐水草而居,单纯从事畜牧业,以畜产品等与邻国交换粮食等农产品,有些国家生产力水平有相当发展,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楼兰人就懂得制造铁兵器。

    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准噶尔盆地,是一个游牧区域,盆地西部的伊犁河流域,原来居住着塞种人,西汉文帝时,原来游牧于敦煌、祁连间的月氏人,被匈奴逼迫,西迁至此,挤走了塞种人,其后原居住于河西一带的乌孙,为了摆脱匈奴的羁绊,也向西迁徙到此,把月氏人赶走,占领了这块土地,大部分月氏人被迫再往西迁到妫水(今阿姆河)以北地区,称大月氏,少部分留下来,称小月氏,乌孙有六十三万人(包括留居此地的塞种人和月氏人),他们与匈奴同俗,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准噶尔盆地以南的天山缺口,由姑师控制,姑师后来分为车师前国、车师后国,车师前国一带土地肥沃,农业相当发达。

    从玉门关到西域,有两条主要通道:一条经塔里木盆地东端的楼兰(鄯善),折向西南,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可至中亚的大月氏、大夏、安息等国,另一条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西行至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可至中亚的大宛、康居、奄焉等国。

    西汉文帝初,匈奴的势力扩展到西域地区,在这里设置了“僮仆都尉”一职,对西域诸国进行监视,向它们征收繁重的赋税,并把西域作为进攻西汉王朝西北部的战略基地,对西汉构成极大的威胁。

    汉武帝对匈奴进行战争时,为了截断匈奴右臂,曾于建元三年(公元前一百三十八年),派汉中人张骞赴西域联络大月氏,欲利用大月氏与匈奴的矛盾,与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张骞虽因大月氏不愿东返而未能完成此行的任务,但他在西行途中,传播了西汉的国威,获得了大量前所未有的西域资料,使西汉政府增加了对西域的了解,沟通了西汉与西域各族之间的联系。

    漠北战役之后,匈奴单于退往漠北,河西走廊也为西汉所控制,通往西域的道路已经打开,但是匈奴在西域仍保存着相当的势力,严重威胁着汉与西域的交通。

    第323章、与美同行

    元狩四年(公元前一百一十九年),汉武帝派张骞再度出使西域,欲招引乌孙回河西故地,与西汉共同对付匈奴,仍未达到目的,但张骞派出的各位副使,访问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大夏等国,这些国家与乌孙都派出使者入汉答谢,使西汉与西域诸国的联系更加密切。

    从此,西汉同西域的交通频繁起来,西汉王朝每年派到西域去的使臣,多则十几批,少则五、六批,每批数百人到百余人不等,这些使臣既担负着政治使命,同时也携带着许多西汉物产,与西域诸国进行经济交流,西汉以丝织品为代表的商品源源不断输往西域,西域诸国也经常遣使入汉,匈奴统治者极不情愿看到西汉政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