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建立学阀与八百个心眼 (第1/3页)
“兄长,兄长?” 沈晨的呼唤让诸葛亮回过神来。 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只是说道:“刘皇叔也来荆州了?” “是啊,他现在在南阳。” 沈晨说道:“当年我受皇叔恩情,才逃得性命,侥幸带宗族离开徐州,迁徙南阳。在讨伐曹操时,刘皇叔南下召集袁氏旧部,与我联合进攻许都,我亦是万分钦佩于皇叔之仁义。” “皇叔能孤身远赴徐州救难,确实是不负仁义之名。” 诸葛亮并未太多的表示,只是不置可否地附和了声,然后转而说道:“所以你未来是打算于乡中建学?” 沈晨点点头:“不止要建学,还要完善体系。” “完善体系?” 诸葛亮不太理解这个词汇是什么意思,问道:“这是何意?” 沈晨解释道:“所谓体系,便是把混乱的东西重新整理,排列成秩序。如今大汉的授学,往往是支离破碎,残缺不全。很多人治一本书,游学时东学一些,西学一些,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那你又打算如何完善体系呢?” 诸葛亮说道:“要想做成这样一件大事,恐怕会不太容易吧。” “是不容易啊。” 沈晨叹了一口气,说道:“我认为要建学,首先是要教学生更容易认字,因而必须构建一套新的蒙学体系,这些我都有腹稿,但更难的还是如何把各家经典精华提出,去之糟粕,需要大量的时间。” 建学的困难任重而道远,在这个入学门槛极高的时代,获得知识的方式非常困难,刚刚入门槛,你就得学文言文,去了解每个字的含义,然后加以解读词句。 而且汉代七经里,还有大量的生僻字、繁体字,也缺乏标点符合,读音各地口音不同,造成了平民想要入学可谓难如登天。 入学门槛高,起点高,上限也更高,没有那种顶级天赋和毅力,底层百姓就很难有出头之日。 这也是为什么家学流行的缘故。 因为家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经验传授,家族长辈已经帮伱完成了前期知识积累,你可以长时间跟在长辈身边学习,获取的知识难度就大大降低。 这样代代有学问,代代能做官,便能建立起门阀世家。 而平民和底层百姓就不具备这种条件,造成汉代寒门以上人才辈出,寒门以下人才极为凋零。 沈晨目前的打算就是先建立一套完整的蒙学体系,比如自己研发拼音,标点符号,尽量简化生僻字、繁体字,创造一门更利于底层百姓攫取知识的学问。 但这还仅仅只是个基础和开头。 七经也算是进行过整理的,然而体系并不全面。沈晨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学习体系,就必须做到像后世九年义务教育里高中政治书里提到的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诸葛亮就非常好奇沈晨打算怎么做到提取精华,去之糟粕,于是问道:“此事我可以帮你,但阿晨你必须告诉我该怎么做才是。” “建学首要是教学生认字,其次就是为了培育他们的精神。“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一个人的道德就在于其精神体现,而要培育其精神,就得培育其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诚悌勤雅恒。” 沈晨说道:“只是一条一条教育,按照七经来解读,已经不合时宜。因此我们必须归纳总结,如教授弟子爱国、爱民、培育其民族认同感,塑造其忠孝的道德精神,以此来完成弟子的品德树立。” 简单来说,这有点像是高中政治,教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不要以为高中政治是后世新时代的产物,实际上它的文化内核都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美德。 比如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等。 这些美德都是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当中汲取的精华,以此为根基,泱泱华夏五千年历史,才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以及强大的汉人凝聚力。 而且在汉代讲民族认同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从商周开始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 华夷之辩,诸夏之亲。 还有周代分封制,礼乐文化,最后到秦始皇一统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地同域、量同衡、币同形,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基础。 只是以前这种民族认同形势出于客观存在,而非主观加强。没有一个明确的思想主导,来加强人们的凝结意识。 这使得那些读过了书的士人,反倒对底层百姓产生了一种优越感,在大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