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节 史蒿之力拒朝廷! (第1/2页)
襄阳,京湖制置司衙门。 “……钦此!”袅袅的香烟中,使臣念完了圣旨,史蒿之爬起来,接过圣旨,却没说“臣领旨!” 只是他面带冷笑,衙门陷入一片低气压中,让使臣心惊胆战,他也是倒霉,这趟差事轮到他来,他不得不来,看史太尉的样子,就算接了旨意,也怕有麻烦。 不过史蒿之倒没有为难他,着好生安置使臣,然后盘算起来。 这份圣旨要求史蒿之出动京湖兵马,进军洛阳,接应赵葵。 为了奖励史蒿之响应号召,加给史蒿之以“兵部尚书”职衔,事成之后,另有重赏。 朝廷要说给史蒿之升官,史蒿之则视为笑话! 你要奖励就好好奖励,给个不伦不类的“兵部尚书”,算什么? 宋朝建立了一套复杂完备的体制,通过设置枢密院、三衙、兵部等多个各负其责、互不隶属的军事机构,以“军权三分”的方式对军权施行了极为有效的制衡和约束,其心思之缜密、手段之复杂、影响之深远,历朝历代无出其右,堪称达到了古代军权管控的“天花板”。 枢密院位高权重,对全国军队有出兵权,无统兵权。 禁军三衙负责保护临安府和建康府两大重地,军官手握重兵,有统兵权,无出兵权。 而兵部的资格最老,却沦为无存在感的“小透明”m.zwWX.ORg 作为老资格的朝廷军事管理机构,兵部可以追溯到三国曹魏时期的“五兵制”,历经隋唐两代发展,兵部成为王朝主要的军事管理机构,权势很大。然而,随着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以及更加混乱的五代十国,地方军阀纷纷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以致于兵部的权力大大削减。 宋朝建立后,对兵部的权力进行了进一步的弱化和虚化,据《宋史》记载,兵部掌“兵卫、仪仗、卤簿、武举、民兵、厢军、土军、蕃军,四夷官封、承袭之事,舆马、器械之政,天下地土之图”。 其中不难看出,兵部对厢军、民兵这些战斗力不足的地方军队进行一些管理,加上一些后勤保障、测绘地图之类的事务,对于宋朝真正的中央军“八十万禁军”(并非是实指)是根本没法染指的,更谈不上指挥作战、调兵遣将了,可以说是存在感极低。 南宋此次军事行动原本是打算在三个方向,配合夺取河南之地的,除了赵葵统领的两淮战区宋军,宋理宗还想调动京湖的史嵩之以及四川的赵彦呐,然而两大臣皆不支持此番战事。 赵彦呐不出兵声援赵葵军,吸引关中之地的蒙古军,对入洛帮助不大,也就罢了,离得远帮不上什么大忙。 史嵩之很重要,朝廷说要封史蒿之为“兵部尚书”,毫无诚意,史蒿之只能呵呵了。 他写了一道折子,托使臣带回去呈交皇上御阅。 宋理宗观看史蒿之的折子,乃是拒绝接受“兵部尚书”职衔,说什么才疏学浅,不堪大任,还有就是新近受赏,不好意思再进位。 同时,对于要其出兵的要求,史蒿之的意思是“臣不奉诏!”当然没明说。 以前交代过,“抗旨不遵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