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唐_第四十三章 开荒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域名并非永久域名!随时会关闭!请到→→→点击这里

   第四十三章 开荒 (第1/2页)

    从回到侯府的第二天开始,姬松就又重新体验了下朝九晚五的打工人生活。

    刘占已经将所有物资开始向好畤县转移,姚昶也开始组织人手按照姬松的想法,在好畤县展开轰轰烈烈的开荒运动。

    关中地区虽然在前隋的治理下蒸蒸日上,隋末大乱也没有受到多太大影响。但百姓却仍然处于温饱线上。

    有人说不是有均田制和军功授田吗?每家都有不下数十亩地,怎么会饿肚子?

    那是不知道此时关中每亩的产量,才会这么说。

    此时关中之地,已经开始突显土地贫瘠之态。数千年的开垦种植早就使得关中这个曾经的天府之国不堪重负。

    也许是战乱原因,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本来在汉时就大行其道的小麦种植,在大唐竟然出现的断层,由于脱皮工艺的落后,使得唐初这段时间里,粗面面食成了底层人民的主******面成为了百姓们的奢望,有的更是将栗米换成小麦,使得能获得更多的吃食。

    栗米成为了此时的主要粮食,而栗米的产量却十分感人。

    据史料记载,唐初的栗米产量在0.8石-1.5石之间,平均也就是现在的125公斤左右,这之间的差距就是良田和旱田的区别。

    靠近河边方便灌溉的良田成为了权贵人家的专属,就算在均田制下,也没办法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每年除了交过赋税,购买必须品之后,能留在自家手里的粮食也就堪堪够用。

    想要过的更好,只能成为奢望。要是遇到灾荒之年,就只能饿肚子了。

    而姬松要做的事,就三件:

    一,开荒,将开荒所得的田地租赁给百姓,官府只收取必要的租税。这样,产权在官府手里,是属于国家财产,有人想要在李世民主政时期干巧取豪夺的事,还是要掂量下自己的脖子够不够硬。

    二,兴修水利,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百姓们必定支持,这就有了基础。

    他这次要以好畤县为试点,试用一些东西,只要一切顺利,后续的事情就是复制而已。

    三,堆垅施肥,优化种植方式,他上辈子就是关中农村孩子,对这些还是有一些了解的,依葫芦画瓢罢了。

    这三件事必须同时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在明天有所产出,才会产生收益应对接下来的扩张。

    他早已吩咐姚昶将好畤县最好的地图拿来,并且在上面详细标注了各处地形的变化,和河流的分布。

    再加上姬松后世对整个好畤也算熟悉,两相比较之下,他很快就确定了从哪里开始。

    好畤县处于关中地区的西南角,地形是西北高,东南低。

    北面是梁山山脉,西南是渭水河流,还有漠河,石河和被姬松命名的姬水,就是他家门口那条小河。

    东面则是一片望不到边荒原,按照姬松亲自查看的结果来看,此时的好畤县比后世要大上至少一半以上。

    但开垦的田地却只占了全县面积的五分之一左右,剩下的地方由于开荒代价太大,并没有人愿意做这个出力不讨好的事情。

    毕竟,你花了大力气将地开荒出来,还不一定是你的,官府说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