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主沉浮_古代国公和王爵封号含义(转载)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域名并非永久域名!随时会关闭!请到→→→点击这里

   古代国公和王爵封号含义(转载) (第2/4页)

国之乱里,造反的有楚国、吴国、赵国,也有淄川国、济南国、胶西国、胶东国,它们的王没啥本质上的区别,都是一方诸侯。这些王的所辖范围,都是汉朝郡国并行制度里的“国”。初期,王国下属有数个郡,但七国之乱之后,多余的郡被朝廷收回,每个王国只有一个郡,因此这里的国在行政上相当于一个郡,可以自己设立官员,自己收税。但事实上,由于汉朝的王爵是真要去管理各诸侯国,封到好的地方或富的地方,当然是更好的,你被封到河南、山东这些发达的地区,比如齐王、梁王和赵王,就肯定比被封到靠近匈奴的偏远地区,比如代王、燕王,要强得多。总之,汉朝王爵被封的国家地理位置越好、经济越好、或者包含的户邑数越多、管的县越多,那自然是越好的。

    在西汉后期以及东汉,军功爵因为门槛把关不严,被用滥了,变得不再值钱,所以逐渐就被废弃了;与此同时,封爵体系更加严格化,分为同姓和异姓,同姓可以封王,叫“诸侯王”;诸侯王的儿子可以封侯,叫“诸侯”;异姓最多只能封侯爵,而且不叫诸侯,叫列候(就是以前的彻侯,但汉武帝叫刘彻,为了避讳,改叫列候)。到了东汉,封爵体系又进行了更新,诸侯王改称郡王(这个其实很好理解,汉朝施行郡国并行制,在七国之乱以后,诸侯王所辖区域,在行政上相当于一个郡),这也是郡王这个名称的来历,但此时的郡王是头等的爵位,和后来人们所谓的“二字王”郡王不是一回事;列侯细分为县侯、乡侯、亭侯。比如张飞当过西乡侯、关羽是汉寿亭侯,可见张飞其实比关羽的爵位稍高。这时候的侯爵,就有封号的讲究了,原则当然也是和王爵类似的,在同一级别内,封号对应的地方越富越好。

    魏晋时期人们普遍比较奔放,流行复古,爵位也一样,周朝那一套五等爵位被重新请了出来,加上汉朝的四等封爵,于是就出现了曹魏的九等爵制度。比较有意思的是,五等爵位是被插入到王爵和列候之间的,因此在曹魏,侯爵和县侯,其实差别挺大的,中间隔了伯、子、男三级。晋朝的时候,在曹魏的基础上又做了发展,开始有皇族和外族分流的意思,如果是分封给皇族,则该怎么封就怎么封;如果是给外人,那就要在封号里加上“开国”两个字。同时,公爵被分为郡公和县公,后面还加上了关内侯和关外侯,所以晋朝的爵位一共有十八等,十分复杂。这时候的封号以郡县名为主,具体封号规则和好坏,和汉朝的列候一样,地方越富裕,封号就越好。

    南北朝的时候,南朝基本继承了晋朝,而北朝的北齐则废除了列候(县侯、乡侯、亭侯),剩下六等爵位,也就是王、公、侯、伯、子、男;北周在此基础上,根据古代的周礼细分,于是有了亲王、郡王、县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乡男,共十一个等级;隋朝和唐朝继承北朝的系统,并做了一些优化调整,取消了县王和乡男,为后来唐、宋、元、明时期的爵位序列奠定了基础。

    辽朝和宋朝的爵位和唐朝大致一样,但是宋朝王爵和公爵分得更细一些,包括亲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一共十二级。金朝和元朝也有一些细微的调整,但总体来说变化不大。爵位到了明朝,宗室和外族的爵位系统实现了分流。亲王和郡王还是只给宗室,并出现了诸如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等新的爵位,封给宗室贵胄。它们的名字其实是借用的勋官的名字(这是另一套系统,是子爵和男爵被废除。具体的封号选择的规则,和隋、唐、宋、元是一样的。

    。。。。。。。。。。

    题主的问题,在时间上最相关的,就是隋朝到明朝这一长段历史区间。唐朝的爵位比较有代表性,我们可以详细说一下,来谈封号的选择。

    唐朝正式爵位的等级分为九等:

    亲王:正一品,食邑万户。

    郡王:从一品,食邑五千户。

    国公:从一品,食邑三千户。

    郡公:正二品,食邑二千户。

    县公:从二品,食邑一千五百户。

    县侯:从三品,食邑一千户。

    县伯:正四品上,食邑七百户。

    县子:正五品上,食邑五百户。

    县男:从五品上,食邑三百户。

    亲王、郡王都是王爵,原则上只给宗室成员,别的爵位大家都可能得到。食邑在这里比较有意思。如果在封爵位的时候,有“食实封”这么几个字,那么这个人就能得到相应封户的租调税收。然而一般情况下这是没有的,因此这些食邑只是虚的,并不能给这个人带来什么实惠。爵位名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